首页 > 碳金融 > 正文

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绿色金融大有可为

2021-04-06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碳市场”)将于今年6月底前启动,牵头承担了交易系统和交易机构建设任务的上海正加快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同时,上海提出了建设国际碳金融中心的目标,而金融在服务碳市场建设以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方面大有可为。


绿色金融“堵点”有待进一步疏通


碳达峰和碳中和对金融支持提出了要求。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近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圆桌会上表示,实现碳中和需要巨量投资,政府资金只能覆盖很小一部分,缺口要靠市场资金弥补。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引导和激励金融体系以市场化的方式支持绿色投融资活动。


“‘十四五’期间,我行将进一步加大对绿色贷款领域的支持力度,除节能减排、污染治理、新能源等业务领域外,有效促进上海形成良好的碳排放权交易金融服务环境,支持政府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政策落地。”工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长潘强近日在“沪上银行话开年”新闻通气会上如是表示。


兴业银行(601166,股吧)上海分行绿色金融业务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该行今年仍会在低碳、循环、生态三大绿色金融领域投入不低于百亿元的资金,落地污水处理、新能源领域的多个标杆项目,助力区域及长三角地区绿色发展,赋能长江大保护发展规划。与此同时,随着全国碳市场的启动和交易系统落地上海,该行也将跟随碳达峰“路线图”,积极研发碳金融产品;并联动兴业银行集团内子公司,持续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体系,为绿色产业提供更多元化的金融服务。


然而,记者了解到,绿色信贷等绿色金融的发展尚面临收益不高、激励机制不足等“堵点”“痛点”,亟待综合施策加以解决。上述兴业银行上海分行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面临五大难点。一是绿色项目一般期限长、收益低,在运营初期收入往往无法弥补成本,同时存在项目现金流低、缺少充足担保的现状,难以满足银行成本效益要求。二是我国绿色金融体系总量较小,结构失衡。绿色金融服务体系主要由银行绿色信贷主导,绿色保险、绿色证券市场仍处于相对初期阶段。就产品而言,仍旧以传统信贷为主,基金、资产支持证券等新型融资工具尚未成为市场主流。三是缺乏充分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评价系统,加之信息披露标准缺乏、无公开评价系统,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四是引导市场的相关措施不到位。财税激励支持政策主要针对节能环保企业或项目,在绿色信贷方面缺乏财政贴息、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当企业破产时,绿色债权无优先受偿机制。五是市场专业性服务体系滞后。区域绿色项目库尚未建立,提供环境风险评估等的专业中介机构尚待培育。


为了使商业银行更好地发展绿色信贷,某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上海分行人士建议从三方面完善制度建设,营造良性发展环境。一是完善配套扶持政策。例如实行风险补偿机制、增加风险担保、推行税收减免等,增强企业转型过程中的抗风险能力,降低银行支持绿色经济发展转型的信贷风险。二是完善现有的经济政策体系。诸如环境资源核算政策、绿色税收政策、生态补偿政策等。三是构建环保信息共享平台。政府在金融、环保、财政、工信等部门间建立有效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将地方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安排、企业名单及落后工艺设备和技术、淘汰时限等信息提供给银行业金融机构,并对相关环境和社会风险及时进行提示。该人士表示,同时,应从政策制度层面加大对金融机构的引导力度,督促商业银行提升内生支持动力。商业银行自身也应强化社会担当与责任意识,并加强绿色信贷人才队伍建设。


发展绿色金融的上海机遇


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清近日表示,在发展绿色金融方面,上海具有金融市场齐备优势、金融对外开放前沿优势、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优势、金融人才集聚优势。上海已经将碳金融列入“十四五”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将以全国碳交易市场为基础,打造国际碳金融中心。


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上海新金融研究院联合完成的课题报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目标与发展建议》对“十四五”期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出了超过30条建议,其中一条建议就是完善绿色金融交易市场,具体而言,一方面,建议“加快实现上海现有的绿色金融交易市场(包括上海证券交易所、银行间债券交易市场、全国碳市场交易平台等)之间的联动与合作,共同服务绿色生态相关企业”;另一方面,建议“以长三角地区为试验田,推动全国绿色金融相关标准的完善,作为完善绿色金融市场的基础”。


交行上海市分行行长徐斌表示,该行将依托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配合交行总行研究推出碳排放权、排污权等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产品,探索建立一体化示范区绿色金融专属工作机制和经营管理模式。


记者了解到,上海是全国最早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机构和体系的地区。上海碳排放交易市场自2013年启动控排试点以来,市场总体运行态势良好。在碳金融创新方面,上海推出了多个国内首创。如2015年,国内首个碳信托产品在上海碳市场交易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同年,海通宝碳基金在上海环境(601200,股吧)能源交易所交易平台上线,标志着碳市场与资本市场联通。2017年,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与上海清算所共同推出碳配额远期产品。从2013年底试点碳交易到2020年末,上海配额交易4500多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含远期),在全国7个试点省市中处于中等水平;CCER交易约1.10亿吨,约占全国的43%。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以及上海“十四五”规划纲要,上海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预计于2025年达到峰值,比全国早5年实现碳达峰。